HKE LOGISTICS CO,.LTD,

Home > News > Industry News

内需不容继续压制

Time: 2012-05-08Source: Author: Click: 436 【Font Size:Small Large
  两年来紧缩货币条件已经使中国的内需受到了过大的压制,而4月份的PMI(采购经理人指数)数据显示,订单指数回落,生产指数上升,这说明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,尽管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。

  需求不足的另一个体现是:贷款增量急剧萎缩。一季度,面对前两个月贷款萎缩,我们就认为,这是中国需求不足的具体体现;但3月份,贷款突然爆发式增长,这让人们对需求不足的说法产生了怀疑。很遗憾,4月份的数据再次佐证中国总需求不足的现实。“五一小长假”上班第一天,媒体就报道说:截至4月25日,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大国有银行4月新增信贷仅1017亿元,信贷投放速度较3月明显放缓,银行存款也集体外流。

  有人会说,贷款不足是存款大量流失的结果。我认为,其实相辅相成。因为,一季度过后,存款之所以大笔流失,那是因为银行季末效应的必然结果。季度末,商业银行为了存贷比达标考核不惜代价、拼命揽储,有统计说,近2万亿极其短线的存款流入商业银行,而这笔钱到期后,立即消失。

  这一现象其实恰恰说明: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于紧张。按2万亿虚增存款和商业银行去年年底3.79倍的货币乘数(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,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,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)计算,央行至少亏欠市场5300亿元的基础货币。正是央行长时间用紧缩货币的办法治理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,使得企业利润大幅下滑,甚至亏损,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需求暴降,而其随后的必然结果就是:贷款需求减少,内需随之减弱。

  现在,一切不良后果已经开始发作,而中国央行并不承认这样的后果,至今不愿意转变政策。这实在与他们所倡导的“逆周期”调控的原则相违背。所以“逆周期调节”说的是:当经济已经明确朝向市场预期方向运行之后,政策必须开始逐步进入方向调节过程,否则会造成经济的过热或过冷。

  从目前情况看,中国经济已经在2011年初确立增速放缓的基本态势,2011年年中已经初现回落加速态势,但一年后的今天,我们依然看到货币政策处在紧缩状态。除了上述商业银行流动性“造假”的证据之外,人民币再次进入升值通道也是货币政策过紧的基本证据。

  中国到底是要拉动内需,还是要压制内需?为什么政策实施的方向与政策主张的方向相背?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贷款需求“严重不足”,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,说明中国经济增长“失速”,说明“滞胀”很可能变成现实。到那时,货币政策将被“废掉”,而中国经济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。

  现在不能再压制内需了,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转向中性偏宽,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须成为第一选择。因为,只有这个方式才可以向市场明确传达政策意图和信号。我们已经说过太多次了,一旦内需“失速”,央行投放货币也无济于事,因为那时将发生“滞胀”,至少是流动性陷阱。

  可以肯定地讲:不立即结束中国经济现在的恶性循环,中国的经济危机必然到来。我们尽管已经看到了一些经济政策转向的迹象,但货币政策转向依然留在只说不做的层面,这很危险。尽快放宽货币政策,这不仅仅是股市的期待,更是整体中国经济的期待。

<